烏雞育雛方法
烏雞的飼養關鍵是育雛,而育雛得抓住以下環節: 保溫:溫度育雛的關鍵。剛出殼的幼雛保溫能力差,需較高的室溫。但另一方面,因雞體無汗腺,只能靠呼吸空氣來調節體溫,所以室溫又不能過高。要求育雛室的溫度:0-1周齡適宜28℃-36℃,2-3周齡適宜26℃-28℃,4-5周齡適宜24℃至26℃,5-7周齡適宜22℃至24℃,8周齡為20℃左右。育雛溫度忌忽冷忽熱,要做到冬天高夏天低,夜間高白天低,陰天高晴天低,肉雞高種雞低,弱雞高強雞低。
保濕:育雛室相對濕度在55%-65%為宜,忌忽高忽低。濕度過小,雞體失水太多,灰塵增多,易患呼吸道疾;濕度過大,體表散熱困難,食欲下降,防病能力降低,墊料易發霉,極易誘發曲霉病及球蟲病。
通風:雛雞對氨氣、硫化氫等有害氣體很敏感,因此要定時通風換氣,保證室內空氣新鮮。換氣最好選擇晴朗天氣的午間進行。
飲水:雛雞出殼12-24小時即要飲水,3日齡內飲用0.02%的高錳酸鉀溶液,以利清理腸胃和排出胎糞。30日齡后換用清潔水。飲水溫度以20-25℃為宜。
喂料:雛雞一般在出殼后24小時內開食。雛雞消化能力弱,最好喂潮濕的飼料,以利采食和消化吸收。喂料要少給勤添,先粗后精。
運動:雛雞3日齡后可放出室外接受陽光,同時要防止凍傷。2周齡在無風晴天時開始放牧,放牧時間由短逐漸加長。
飼養密度:以雞能充分運動,自由采食和休息,又不浪費舍內空間為宜。 光照:光照可促進雛雞活動和新陳代謝,促進食欲,提高室內溫度,降低濕度。育雛階段的光照時間,第1周采用24小時光照,第2周為19小時,自第3周起,密閉式雞舍每天光照9小時,開放式雞舍采取自然光照。此外還應抓好防疫。
烏雞的功效
略陽烏雞又稱烏骨雞,它們不僅喙、眼、腳是烏黑的,而且皮膚、肌肉、骨頭和大部分內臟也都是烏黑的。從營養價值上看,烏雞的營養遠遠高于普通雞,吃起來的口感也非常細嫩。至于藥用和食療作用,更是普通雞所不能相比的,被人們稱作“名貴食療珍禽”。
功效:
與一般雞肉相比,烏雞有10種氨基酸,其蛋白質、維生素B2、煙酸、維生素E、磷、鐵、鉀、鈉的含量更高,而膽固醇和脂肪含量則很少,難怪人們稱烏雞是“黑了心的寶貝”;所以,烏雞是補虛勞、養身體的上好佳品。食用烏雞可以提高生理機能、延緩衰老、強筋健骨。對防治骨質疏松、佝僂病、婦女缺鐵性貧血癥等有明顯功效!侗静菥V目》認為烏骨雞有補虛勞羸弱,制消渴,益產婦,治婦人崩中帶下及一些虛損諸病的功用。著名的烏雞白鳳丸,是滋養肝腎、養血益精、健脾固沖的良藥。
適合人群及適用量:
適合一切體虛血虧、肝腎不足、脾胃不健的人食用。每次150克。
溫馨提示:
烏雞連骨(砸碎)熬湯滋補效果最佳。燉煮時最好不用高壓鍋,使用砂鍋文火慢燉最好。
烏雞的營養價值
略陽烏雞又叫略陽烏骨雞、烏肉雞,屬肉藥兼用的烏骨雞。略陽烏雞的體軀近于正方形,具有烏冠、烏喙、烏趾、烏舌、烏皮的“六端烏”的特點,所以又叫“六點烏”。
烏骨雞的肝有補血、幫助消化、促進食欲的作用,可治療貧血及食欲不振、肝虛目暗、婦人胎漏等。
烏骨雞的血有祛風、活血、通絡的作用,可治小兒驚風、口面歪斜、目赤流淚、癰疽瘡癬等。
烏骨雞的腦可治小兒癲癇癥及難產等。
烏骨雞嗉可治噎膈、小便失禁、發育不良等。
烏骨雞的膽有消炎、解毒、止咳、祛痰和明目的作用,主治小兒百日咳、慢性支氣管炎、小兒菌痢、耳后濕瘡、痔瘡、目赤多淚等。
烏骨雞內金具有消食化積、澀精縮尿等功效,可治療消化不良、反胃嘔吐、遺精遺尿等。
烏骨雞蛋清有潤肺利咽,清熱解毒功效,可治咽痛、目赤、咳嗽、癰腫熱痛等。
烏骨雞蛋黃有滋陰潤燥、養血息風、殺蟲解毒等作用,可治心煩不眠、虛勞、吐血、肝炎、消化不良、腹瀉等。
烏骨雞蛋殼有降逆、止痙作用,可治反胃、脹飽胃痛、小兒發育不良、佝僂病、各種出血等。
烏骨雞肉質細嫩,味道鮮美,烹調后有著特殊的香味,成為人們日常餐桌上的一道美味。烏骨雞肉質營養豐富,其所含20種氨基酸中的8種人體必需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其他雞種,如賴氨酸、纈氨酸等。烏骨雞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以及鐵、銅、鋅等多種微量元素,而且膽固醇含量較低。食用后能增加人體的血細胞和血紅素,調節人體生理機能,增強免疫力,具有特殊的營養滋補功用和保健治療效果。特別適合老年人、兒童、產婦及久病體弱者食用,尤其是烏雞含有黑色素及黑色膠體物質,迎合黑色食品潮流,備受消費者喜愛。
烏骨雞除可在短期內向市場提供大量的蛋、肉品外,還可為醫藥、制革、羽絨加工等提供原料。其受精蛋還可制人、畜疫苗和生物制品,屠宰下腳料和糞可制作飼料和肥料。
由于制藥業的需求,烏骨雞的需要量在迅速增長,加之當今世界食品消費市場出現的黑色食品熱、滋補熱、珍禽熱、烏骨雞的開發已成必然之勢。 |